高校教育是城市发展的首要目标
高校教育与城市要依靠聚集溢出机制、精准对接机制和相互促进机制来促进协调发展。强化高校教育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关系,需要统筹谋划高校的专业发展计划,建设高质量的产业链,推动高校教育与城市产业的融合;创新人才的引进可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促进高校教育和城市的共同发展;建立科学研究转化机制,健全相关政策,促进高校教育和城市的发展;共拓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推动高校教育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一、高校教育与城市的发展关系
高校教育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经济、文化、政策、制度等对高校教育的滋养,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高校在知识、人才、成果等方面的优势也引领着城市经济、科技和文化水平的提升。
(一)高校教育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
城市为高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物质基础。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产业、经济、法律发展优势,有利于高校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效益的提高。除此之外,城市也为高校的运作和发展提供了多种资源保证。城市的产业结构、科研机构以及创新创业园区等资源要素既是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学科结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着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校教育是为城市人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是知识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必然要为社区服务输送专业人才。高校是科学知识的探索、生产和传播的学术性组织。高校将人才培育来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校拥有大量专业知识扎实、创新思维活跃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储备优势为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型和城市创新发展等方面提供知识基础支撑。除此之外,高校教育应将科研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为推动城市的科技发展做出有力的贡献。
(二)高校教育与城市发展协同共赢
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领域,高校教育与城市发展具有优势互补、同频共振的作用,对促进高校教育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的人才培育要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为城市的发展输送优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高校要构建人才培养与城市发展相衔接的制度,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部署及人才需求,合理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体制和课程内容,重点培养综合型人才,为城市创新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而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与高校人才的引进之间也有着直接影响关系。实施城市发展战略,落实人才新政,为高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支持。
加强高校科研和城市科技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了高校的科研能力。高校科研是高校办学的核心目标,是推动高校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高校要遵循教育与创新科技相结合的方针,以前沿性、基础性、引领性的科技研发为教学重点,发挥高校科技、人才、经费、平台资源整合的优势。城市要营造有利于高校深入开展创新科研的优质环境,建设科技成果转移推广应用平台;依托高校拥有先行优势的科技成果,培育城市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促进高校教育与城市发展联动共生。
二、高校教育与城市协同发展的互动机制
高校教育与城市发展之间是良性的互动关系,该关系也是高校教育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聚集溢出机制
聚集溢出机制是高校与城市在人才、学科、技术、平台、成果等方面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和互补,从而产生溢出效应,推动城市经济、科技、产业发展,推动高校教育与城市发展互利共赢。高校的人才聚集和城市的资源整合是促进两者综合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高质量的素质教育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的外溢,为高水平的城市发展积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吸纳海内外杰出的科研专家,培育高质量、创新型的科技创新人才,主动适应城市经济、工业发展需要。高校的人才聚集具有“牵引”作用,通过将各种资源要素聚集到一起,使人才、技术、知识等资源要素科学匹配、协调联动,发挥资源要素配置优势,促进高校教育发展与城市发展同步培育。
(二)精准对接机制
全方位的深入整合资源,促进高校教育与城市的互利合作。高校教育供给侧和城市需求侧在多个方面深度的结合,形成相互作用、供需精准对接的协调适应性格局,促进高校教育与城市发展的互利共赢。同时,政府联合高校、企业,构建学科的自我适应性发展,精准地与城市产业战略需求相结合,完善高校学科“三核”的开放战略协同型学科体系,以城市新产业战略为导向,通过增量交叉、存量扩展、学科整合,提高高校学科的精准生产能力。
(三)互促共兴机制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同步,为高校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意义。高校应建立与城市战略规划相结合的高端智库研究。高校高端智库的发展目标是从城市经济、技术、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入手,对城市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现实问题进行系统的剖析,切实开展全方位、前瞻性的智库研究,形成专业性、建设性的研究体系,通过智库的研究,为城市有关主体科学决策、城市决策的精准提供机制保障,实现高校建言献策职能实施与城市社会发展齐头并进、协同共生。高校应积极建立与各大城市共同研究的高端智库体系。通过与校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利用政府、企业的资助,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内外优秀人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进行积极联动,以团队科研力量和资源联合开展前瞻性、专项性智库研究。政府与公司能够适时地将其独特的营销特性与品牌效应转换为有效的科研结果;为高校高端智库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从而推动高校教育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三、高校教育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
提高高校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促进高校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必须要通过优化高校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途径来达到相应的目的。
(一)共同谋划高校的专业发展战略
构筑高质量的学科-产业链,推动高校与城市产业的融合。加强学科建设的动态调控,构建宏观协调、动态调整、优胜劣汰的学科体系,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促进学科和行业的相互发展,科学规划学科建设任务,指导高校围绕城市相关发展需求,自主增设一级学科;统筹协调政府、高校和企业内各类资金、政策等,采用淘汰制度对不理想的落后专业进行资源约束,以使其与城市的经济、工业发展相适应。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沿产业的现实需要,对专业建设的具体要求进行细致的研究,充分发掘产业特点,培养具有行业特点的专业,确保学科和产业发展供求均衡,成功地解决学科建设的就地适应性问题。
(二)建立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体系
健全支撑政策,促进高校教育和城市之间的双向赋能。建立创新成果协同转化的体制,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高校的科技成果为城市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高校、政府、企业要在充分利用自身职能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科学研究的成果向社会发展的生产力转变。首要任务就是引进专业化团队和科技型人才,建立高校的科研转化机构,积极拓展高校科技成果的转换渠道。其次,以国家为主导,建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科学研究成果的交易平台,在科技转化产品、生产、中试、宣传等方面,通过政策倾斜、税收优惠、专项资金等措施,提供资金支持;要强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全流程监管和知识产权,充分调动高校创新驱动力量,确保科技成果的顺利完成,促进高校科研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城市作为高校教育科技转化的“需求方”,应主动与高校开展产品预判、项目对接、转化方案及技术支援等全方位的协作,以实现高校科研和成果转化的高效协同。
(三)共拓高校的社会服务范围,创新社会服务工作方式
社会化服务功能为高校的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特别是要通过政府的引导,使高校更好地与城市其他主体进行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的社会资源,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平台;制定高校的社会保险制度,强化对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的规范和引导;根据发展战略和发展需求,高校应建立明确定位、特色鲜明的社区服务对象和内容。通过建立高校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厘清高校的定位、宗旨和原则,强化高校与城市的多边合作,全面统筹高校的社会服务内涵和对城市发展可能产生的效益,要制订完善的社会服务计划,确保其顺利开展,推动高校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作者: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黎晓明 张忠玲)
2024-12-23 01:39:11
2024-12-22 15:54:10
2024-12-20 17:06:08
2024-12-20 15:36:14
2024-12-20 11: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