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的探讨
2022年我国大学生群体总人数突破了一千万人口,同时随着人们逐渐熟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展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与教育是目前高校的当务之急。近几年也有不少高校做过了相关研究和实验,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首席专家俞国良教授课题组,对我国的大中小学生都做了心理健康问题的系统性分析。该实验从2010年横跨到2020年,整整十年的实验数据分析,目前已经取得相关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18.9%,心理健康问题是分为内化问题与外化问题的,该实验详细比较了十年以来我国学生内外化问题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性。就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大小、分布特点、影响因素和发展形势而言,总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抑郁、睡眠问题、自我伤害、焦虑、自 杀想法以及自 杀未遂。其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是睡眠、抑郁、自我伤害、焦虑、自 杀想法、躯体化、和自 杀未遂。从这十年的实验数据分析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严重不良的,甚至目前没有看到好转的趋势,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更进一步地加强。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1.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原因
根据俞国良教授课题组的实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远远低于正常水平的。尤其是在睡眠抑郁问题和自我伤害方面最为突出;大学生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和自 杀未遂的检出率也在显著上升。
1.1.1睡眠抑郁问题的产生因素
睡眠问题看似是个不起眼的小问题,但细想一下也是十分关键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需要有足够的精力才能够完成。如果睡眠不足,学生们怎么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呢?
大部分大学生都是远离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新城市就学,进入大学,脱离熟悉的环境,离开亲近的父母朋友,进入了需要独立自主的大学集体生活。学习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学生出现一些焦躁不安困惑的情绪都是正常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整是可以恢复的。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同学、室友,原有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使用的语言等会发生改变,这样的改变使得他们产生极大的不适应,甚至是会产生孤独感,觉得自己孤身一人在学校没有一同前进的伙伴,这样的想法会让学生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进入自我封闭状态。进入该状态的学生最显著表现就是不说话、沉默寡言,不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将所有的事情都积压在自己的内心,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失眠、焦虑,无尽的苦闷和烦恼,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抑郁问题产生的因素主要是两点:一是对所学专业和大学学习方式不适应,二是自我意识模糊和情感问题。
部分学生前往就读的学校并不是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心中郁闷,部分学生对大学学习方式不适应,所学专业知识理解有困难又无法解决。高中的教育模式让很多学生学会了如何应对考试,但也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步入大学学生还没能从应试教育当中脱离出来,就要面对大学更自主更灵活的教育方式,他们感到迷茫无措。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学习的主题不再是单纯的学科专业知识,还有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习的中心点有所转变,这种转变让学生们一时间无法适应,部分学生会出现手足无措的状况,没有了老师事无巨细的课程安排不知道如何自己进行学习安排和规划,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学习,更不明白自己现在学习是为了什么,从而产生抑郁、空虚和无助的情绪。
其次是学生的自我意识模糊和情感问题。大学时期的学生是情绪最丰富最复杂的一段时期,他们的情绪具备勇气同时带有冲动,具备热血但是又缺乏思考。在这样情绪的掌控下,学生经常会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而产生悔恨之心。但在有了前车之鉴后,下一次的事情又会让他们望而却步,这样多次摇摆不定的情绪会让他们开始进行自我否定。自我否定和怀疑的次数多了会对事件失去客观性,长此以往,在面对挫折的判断上往往会从以点带面,直接全局否定自己。学生自我意识模糊通常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一种是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奉献只懂向他人索取,缺乏同理心和同情心等;另一种就是过于的自卑,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太低,这些问题能够反映出他们的情绪情感状况。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处理情感问题上表现的较为青涩,不管是同学之间闹矛盾还是情侣之间吵架或者失恋等,他们的情绪波动强烈、内心敏感脆弱,极易受到重创,导致心理平衡严重失调,出现抑郁的情况。
1.1.2自我伤害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部分大学生都是从小被精心呵护着长大的,社会经验不足,个体抗挫折能力弱,在遭受了来自学业、人际关系、环境适应、恋爱等方面的压力和挫折时,会让他们挫败感达到一个顶端峰值,自我实现需求得不到满足,在这些心理挫折和巨大压力下,大学生很容易被这些负面情绪巻裹,糟糕的情绪难以忍受从而导致大学生进行自我伤害,出现行为异常且无法控制的情况。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性和迫切性
在当前疫情下,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理想,发展趋势也不容乐观,需要引起各大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关于大学生的极端案例出现,因心理疾病退学到因精神疾病问题伤害自己或同学的案例数不胜数,不管是对学校还是对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同时给学生家庭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灵伤害。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强的意志力,扎实的文化底蕴,优秀的专业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充满朝气,有很好的耐受性和韧性。
1.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校教育是围绕学生展开的,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学生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资源,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被寄予厚望,他们有一定的野心,但自我定位不够清晰,理想与现实容易出现偏差,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社会竞争性的提高,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和冲击都无可避免越来越大,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困扰与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及辅导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学生为主体,允许接纳学生的当下状态,排忧解难。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对策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课程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体验式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重点关注人群为严重问题学生,缺乏普遍性。学生认知上也认为去做咨询或寻求心理帮助是心理不正常的,有强烈的羞耻感。高校应当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开发新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
2.1开展多种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完善心理委员制度,加强心理委员的培养,推进心理委员心理知识的掌握与了解,通过心理委员关注班上同学的心理状况,加强心理委员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心理互助小组,发起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在组内或者班会上交流自己的心声,分享自己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教师进行引导与疏导,耐心细心,疏导学生情绪,引导学生面对自己、接纳自己。
高校应加强宣传,确保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有心理健康中心,以及心理中心心理咨询开放时间,心理咨询热线,预约方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各种心理拓展活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与了解,推进学生掌握心理自我疗愈的方式。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安排心理教育专业的教师以师带生的方式,引导心理教育学科专业学生如何参与中心管理,师生携手共同帮助更多学生。
2.2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评测工作
新生入学后,要安排一次心理健康普查,给所有的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进行初步筛查,重点关注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精准帮助,尽早发现问题及时干预。根据心理测评结果进行进一步筛查,对于有相类似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增强学生自知能力,学会管理情绪,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调节机制。
2.3加强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引导
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个体同一性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会对自己的最核心的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他们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必须把自己过去曾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在这个自我整合的关键时期,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引领就至关重要,习 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青年必须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这就需要广大青年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教师要加强大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引导。
心灵的领域浩瀚无比,远不是大海和星空可以比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种多样又错综复杂,这就要求我们看待心理问题要全面的多角度的去看待,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各大高校、社会以及高校教师的多方协同合作,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变化,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以心育人,培育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青年。(作者:吴娥英,鹰潭职业技术学院)
2024-12-22 15:54:10
2024-12-20 17:06:08
2024-12-20 15:36:14
2024-12-20 11:24:07
2024-12-20 09: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