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二线城市困在人才焦虑中 苏州定向邀请600多名武汉高校学生9月23日,G1738次高铁从武汉驶出,其中8节车厢被包下,定向约请了600多名武汉高校学生乘坐。这些学生中,硕博比例占八成以上。
四个小时后,学生们抵达旅途的终点——苏州。这是苏州初次推出的“高校引才专列”。毕业生在苏州停止为期2天的现场招聘和城市体验之旅,往复车票和食宿全包。
学生们夜游周庄、看望智谷,不亦乐乎。且不说武汉作何感受,苏州这波创新型的“精准引才”,或许会给逐步趋于日常的“人才抢夺战”添上了新战火。
虽有“最强地级市”之称,但绞尽脑汁吸收人才的苏州正凸显本人的焦虑:在强二线城市中,苏州大学文化水平人口范围垫底,十年内人口增量也落于下游。
不只苏州,包括武汉在内,还有杭州、南京、成都、重庆、天津等“强二线城市”也正处于人才焦虑中。一线城市强虹吸,人才需求同质化等背景下,二线城市能否在人才竞争中夺得先机,完成弯道超车?
大学好似人才港。能否留住另论,但一个城市的高校数量和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正是各地在人才抢夺战中的先发优势。强二线城市困在人才焦虑中
身为强二线城市,武汉的学生数量优势是苏州远远无法比较的。
依据苏州2022年统计公报,苏州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9.27万人,毕业生7.6万人。而武汉数据显现,全市本专科在校生为113.54万人,在校研讨生数量也有19.76万人。
放眼全国,武汉“存量”大学生数量也是首屈一指的,仅次于广州和郑州。而在7个强二线城市中,其本专科生和研讨生数量则均独占鳌头。
强二线城市中,在校大学生(本专科生+研讨生)人数超越百万的还有重庆和成都,分别为117.2万人、116.4万人,两者差距微小。重庆本专科生数量略超成都,成都则在研讨生数量上高于重庆。
南京的在校大学生数量也有望冲击百万。2022年,南京全市在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不含研讨生)77.77万人,在学研讨生19.50万人,共97.27万人。而南京的在学研讨生人数也高于成都和重庆,仅次于武汉。
杭州和天津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均处于60万+梯队。杭州在校学生61.4万人,其中研讨生11.3万人;天津在校生68.7万人,其中研讨生9.3万人。
比照来看,苏州缺乏30万的学生数量在强二线城市中,显然有些略低了。
这也或许能解释,从此前为本科学历者放宽落户限制,到去年为来苏州求职的大学生提供免费住宿14天,再到往常直接把引才专列开到大学生最集中的武汉,屡屡“下猛药”的苏州对人才有多焦虑。
大学生对城市经济开展意味着什么?
关于城市来说,吸收更多年轻人、留住更多人才,正愈发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砝码。而在老龄化问题趋深的背景下,青年人才成为各地抢夺的重点。
城市本身“存量”大学生正是青年人才的供应中心,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给城市带来新时期的“人口红利”。
“较多的在校大学生,常常意味着城市具有更多人才储藏,可为城市经济开展提供更多劳动力和人才资源。一个城市大学生数量多,阐明该城市教育资源丰厚,能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可以为城市企业和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从源头剖析,现代高等教育开展主要由经济开展所推进。以武汉为例,大量的高等教育资源也与其早年的经济实力相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式学堂开端呈现。彼时,身为“九省通衢”的武汉一度跻身中国城市前三,清末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此兴办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等,为往常武汉的现代高等教育奠定根底;民国时期到1949年建国之后,武汉也一直是中部最兴旺的城市,会聚大量实力雄厚的新设高等院校。
天津也大抵与之同理,历史要素为城市带来了高教沉淀。不过,由于院系调整、学校开展等多重要素,一些名校实力有所下滑,也是天津逐步失去科教光环的缘由之一。
关于城市来说,高等教育培育的人才也将成为经济开展的支撑。
“同时,大学生也是城市创新和开展的重要力气,更是城市将来开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创新才能和竞争力。随着科技的不时进步和经济的持续转型,大学生将成为推进城市将来开展的关键力气。”袁帅对时期周报记者剖析称。
此外,周期动摇方面,人才“高位见顶”城市(指大学生占比超越30%的城市)抗风险性较强,行业周期调整遭到的冲击相对较小。
以武汉、南京和西安来看,在2013年,在大局部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增速开端放缓时,这三个城市的成交面积同比增速仍在冲高。2017年亦是如此,南京固然成交面积有所回落,但其后住宅成交面积和金额连续三年双双走高。强二线城市困在人才焦虑中
苏州和杭州,拼命建高校
丰厚或匮乏,7座城市存量资源各异,但不容无视的是,要将城市存量的高教资源转化为比拟优势、竞争优势,体制机制的完善、营商环境的优化等缺一不可。
关于存量人才数量多的城市来说,如何留住毕业生是最大的课题。
2016年,武汉市人才净流入率为-0.4%。为改变颓势,武汉市于2017年开端施行“百万大学生留汉人才新政”,在落户、租房补贴等多方面出招。在招聘中,最低年薪规范被写进合同。对初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试用期满后的最低年薪:大学专科生4万元,大学本科生5万元,硕士研讨生6万元,博士研讨生8万元。
一年之后,效果立竿见影。留汉毕业生从不到15万上涨至28万人。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0%、0.8%、0.1%、0.2%、0.5%,跻身中国最具人才吸收力城市前十。
而关于非教育大市的经济后起之秀来说,除了想尽方法吸收人才,“拼命建大学”也正成为潮流。
杭州就是明显的例子。坐拥61万大学生,47所普通高校,数量均为武汉的一半左右,也远不及成都、南京等地,除浙江大学之外相对缺乏名校。
今年8月,浙江召开初次高等教育强省暨高程度大学建立工作推进会,在杭州增设或扩建大学势在必行。位于杭州的中法航空大学在9月招收首批本科生,正式投入运用。
强二线城市中,学生最少的苏州更是焦急。
近些年,苏州已积极引入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东南大学苏州校区、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创新研讨院、河海大学苏州研讨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等科教资源,“最强地级市”拼命晋级短板,以求在人才抢夺中寻得更多先机。
关于强二线城市来说,人才抢夺战愈演愈烈,各地人才需求也较为同质化。想要进步城市吸收力,城市需求进步本人的教育、文化、文娱等公共效劳程度,同时制定差别化的人才政策。“虽然各地人才需求同质化,但是每个城市都有本人的特征和优势,能够树立人才互动机制,促进人才活动和交流。同时,能够推进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协作,树立人才库和人才共享机制。”
以上就是本次分享的强二线城市困在人才焦虑中 苏州定向邀请600多名武汉高校学生全部内容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2025-02-05 19:42:07
2025-02-05 16:42:05
2025-02-05 11:45:12
2025-02-05 11:03:12
2025-02-05 10:4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