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高校交流机制扩容增效 50所高校入选中非大学联盟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公布了“中非大学百校合作计划”中国成员大学名单和“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国成员大学名单。50所大学当选为“中非大学百校合作计划”中国成员大学,252所大学被吸收为“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国成员大学。这是中国支持非洲教育发展的又一重要行动,意味着中非大学合作扩大和提高效率,开辟了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路径。
非洲是世界上高等教育体系最薄弱的地区。目前,非洲正在努力消除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差距。2024年2月,非盟发布《2063年议程:第二个十年实施计划(2024-2033年)》,提出改变高等教育,包括将高等教育净入学率提高至少50%。;要求40%的大学毕业生具有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学等学科相关的专业;到2033年,非洲50%的科学产出可以转化为产业创新和企业生产,以提高研究成果的贡献率和转化率。中非高校交流机制扩容增效 50所高校入选中非大学联盟
对于非洲的发展需求,中国给予了坚定的支持。中国积极实施《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等协议文件,积极对接非盟发展目标,选拔250多所高校,与非洲大学进行联合研究、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文化理解等具体合作。其中,70%以上的中国大学锁定了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如农业、卫生、资源开发、环保、数字教育等。中非大学合作的重点领域与非盟“第二个十年”目标紧密相连,将有效加强各利益相关者的行动一致性,促进非洲教育的发展。
在“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的框架下,大量“双一流”、地方大学和私立大学与非洲各类大学进行校际合作交流。围绕双方的发展实践和经验,中非大学再次理解和重新诠释了人类文明和发展的核心理念;南南合作所需的中非文明和治理经验、技术、知识和人才将成为双方高校学科建设、科研、人才培养和国际交往的新焦点。
因此,双方大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对于非方面来说,将提高自身能力建设,更好地满足实际发展需求;对于中国来说,将有效平衡“引进更多”和“走出去更少”的长期不平等教育国际化领域,促进中国高校与世界各地的互动互动,加快高等教育整体国际化进程,构建更加平衡完善的教育开放格局。
“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提出,共同开展科研、学生交流、教师互访、人才培养等校际合作。集群合作要求将过去的单兵作战模式转变为要素集聚的协同努力模式,要求对合作伙伴和项目效益进行目标集成重塑,系统规划和合作人员、财产、政策体系等合作资源。中非高校交流机制扩容增效 50所高校入选中非大学联盟
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非洲大陆、地区或专业组织的紧密联系,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多边合作,与“一带一路”重点产业的互动合作。集群合作有望积极促进内部资源集约化和外部效益最大化,包括人才、知识和技术与大学和产业之间的联系,产生协同价值链效应;促进知识和技术的有效流动,产生创新技术和生产要素的紧密结合;帮助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中非高校强调将人才、知识、技术等资源要素与中非合作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为满足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健康产业等“新经济”业态发展,实现双方差异化发展目标,中国一批理工类、经贸类院校专注于与非洲大学在知识流动、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务实合作。一批人文社会科学院校将在深化中非发展战略和社会治理经验分享、促进人文交流和人心交流方面做出努力,从思想意识和认知方面帮助双方合作。
中国和非洲把对方视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加强中非文明交流,互相学习,讲好中非合作的“真诚”故事,促进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高水平建设。中非大学义不容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25-02-05 16:42:05
2025-02-05 11:45:12
2025-02-05 11:03:12
2025-02-05 10:48:05
2025-02-05 1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