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制度或迎改革 进一步释放银行的流动性关于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一个新的信号。2月16日,北京商业日报记者注意到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开设专栏,介绍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动态演变,指出“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体系发展,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工具的政策监管功能”。
上述声明也引起了市场的热烈讨论。有声音说,这意味着存款准备金制度将迎来改革。《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权威经济学家,了解到取消5%准备金率底线、将中短期国债纳入存款准备金、完善定向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考核机制等改革方向具有一定的概率和合理性。此外,分析人士还建议,改革“由浅入深”,将存款准备金制度纳入更广泛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确保客户需要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支付给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例为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确保存款的支付和结算,然后逐渐演变为货币政策工具。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间接调节货币供应。存款准备金制度或迎改革 进一步释放银行的流动性
自制度建立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一方面逐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另一方面灵活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灵活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总量的适当增长起着重要作用,是货币政策的关键操作之一。回顾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降金融企业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为0.5%,提供超过2万亿元的长期流通。
但在总量监管的同时,存款准备金制度也在动态创新。根据报告栏的分析,典型的改革包括设计有针对性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政策,将存款准备金的评估机制由时间法改为平均法。比例评估和包容性金融定向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两项优惠政策的目的实现后,2021年撤出,中国人民银行对所有金融企业实施了最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直接增强了金融企业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资金来源。存款准备金工具更注重总量调整的功能,存款准备金框架也从复杂演变为简明演变。存款准备金制度或迎改革 进一步释放银行的流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宏观调控理念也在加快调整和优化。其中,对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责任,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加快了转型,更加注重利率调控的作用。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年6月的陆家嘴论坛上所说,“未来,我们可以继续改善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逐步减少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我们需要更多地将总金融作为观察、参考和预期的指标,更加注重利率调控的作用。”
作为一种定量的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可能会削弱未来的作用。“在货币宽松的实施中,应该有更丰富的政策选择。”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斌说。在“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下,报告提出“灵活利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充足的流动性”,表明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仍值得期待。但“及时调整”不仅反映了主导地位,而且也表明了约束。未来的政策调整需要综合考虑国内经济形势、海外经济和货币政策、利率风险和股市趋势。因此,去年第四季度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预期和自今年年初以来的货币宽松预期都是空的,或者都与此有关。存款准备金制度或迎改革 进一步释放银行的流动性
制度动态创新的传统可持续性和监管框架转型的必然要求,以及推动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的呼声。总的来说,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经济学讲座教授田轩告诉《北京商业日报》,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增强宏观监管效果,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猜你喜欢
2025-03-07 14:42:16
2025-03-22 00:00:06
2025-03-21 18:39:07
2025-03-21 18:19:17
2025-03-21 18: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