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议破解企业“生长痛” 如何破解企业“内卷化”竞争2025年两会期间,“破解企业内卷化竞争”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到政治局会议明确“防止恶性竞争”,政策层面对企业低效内耗的整治力度持续加码。当前,中国企业普遍面临同质化价格战、资源重复投入、创新动力不足等“内卷化”难题,甚至引发“活不好、死不了”的行业僵局。如何平衡市场竞争活力与高质量发展需求,成为破解企业“生长痛”的关键命题。
一、政策引导:建立监管框架与行业标准
中央政策已为破解内卷指明方向。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纳入年度任务,强调通过规范地方政府招商行为、限制低效补贴、严控重复建设等措施,从源头遏制恶性竞争。例如,新能源车行业的价格混战曾导致全行业利润下滑,部分车企偷工减料压缩成本,最终引发产品质量危机。政策层面对此类行为的纠偏,需依托行业标准的动态更新与执行监督。工信部近期拟定的《新兴产业竞争规范指南》提出,对光伏、锂电池等内卷重灾区设立产能利用率预警线,倒逼企业退出无效产能。两会热议破解企业“生长痛” 如何破解企业“内卷化”竞争
地方政府的角色转型同样关键。过去“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催生了盲目招商和税收返还竞赛,加剧区域产业同质化。当前,浙江、广东等地试点“产业链协同考核机制”,将地方产业规划纳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框架,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此外,国资委推动国企“主责主业”清单制管理,严控非核心业务扩张,为民营企业释放差异化竞争空间。
二、市场机制:强化优胜劣汰与行业重组
破解内卷需重构市场出清机制。当前中国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本质是市场调节功能被行政力量干扰所致。例如,光伏行业曾因地方政府保护落后产能,导致全行业陷入“越亏损越扩产”的怪圈。2025年实施的《企业破产法》修订案简化了僵尸企业退出程序,同时建立跨区域破产协调机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两会热议破解企业“生长痛” 如何破解企业“内卷化”竞争
行业整合与并购重组是另一突破口。家电行业通过市场化兼并,从2000余家厂商整合至十余家头部企业,实现从价格厮杀到技术竞争的转型。这一经验正在新能源领域复制:宁德时代通过控股中小电池厂整合技术专利,比亚迪收购锂矿企业控制上游成本,推动行业从“内卷”转向“外拓”。资本市场亦加速优化资源配置,科创板对“硬科技”企业的上市审核趋严,迫使企业放弃“烧钱换市场”的旧模式。
三、企业突围:技术创新与生态重构
企业差异化竞争需以技术突破为支点。华为在通信设备领域通过5G专利壁垒构建护城河,大疆凭借无人机飞控系统技术独占全球70%市场份额,证明“技术深挖”是跳脱内卷的有效路径。2025年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增至45家,聚焦芯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领域,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支撑。小微企业的突围则可借助平台经济,如拼多多通过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实现品类差异化,SHEIN依托柔性制造系统满足个性化需求。两会热议破解企业“生长痛” 如何破解企业“内卷化”竞争
全球化布局为内卷压力提供出口。三一重工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20个海外工厂,海尔收购GE家电业务切入欧美高端市场,显示出海战略不仅能转移竞争压力,还可通过国际标准倒逼产品升级。与此同时,企业需重构内部生态,腾讯取消“赛马制”、推行项目终身责任制,阿里将KPI考核转向长期价值评估,从组织层面减少无效内耗。
构建“有序竞争—高质量发展”正循环
破解“内卷化”竞争并非消灭市场活力,而是推动竞争从低层次价格战转向高效率创新战。政策端的监管框架、市场端的出清机制与企业端的创新能力,构成破解困局的“三角支撑”。正如两会代表所言:“健康的竞争生态应如森林,既有参天乔木引领方向,也有灌木花草各展其能。”唯有通过多方协同改革,才能将中国企业的“生长痛”转化为“进化力”,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占据制高点。
猜你喜欢
美媒曝苹果Siri重构计划夭折内幕 苹果Siri人工智能升级进展为何如此缓慢
2025-03-07 14:42:16
2025-03-22 00:00:06
2025-03-21 18:39:07
2025-03-21 18:19:17
2025-03-21 18: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