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网友在海底捞偶遇一场热闹的生日会:一位老人被店员簇拥着唱生日歌,热气腾腾的火锅蒸汽中,是笑声和掌声交织出的温情一幕。要不是有人拍下这幕上传社交平台,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这位74岁的寿星,正是 “协和维E乳” 的创始人郑正华,而这场生日会,也意外将 “苏州协和” 这个长期默默无闻的品牌,送上了热搜。
热度一来,质疑也来了。
“协和维E乳不是北京协和医院出的吗?”“这么大的品牌,怎么会在海底捞过生日?”
就这样,一场本想悄悄进行的企业纪念活动,在社交媒体的放大镜下,变成了一场关于品牌归属与公众认知的全民讨论。
“协和”,到底是谁的?
要说“协和”这两个字有多敏感,可能连郑正华自己都没想到。
长期以来,“协和维E乳”这个名字被误认为与北京协和医院有关,尤其是它的白瓶红字包装,乍一看与“标婷维E乳”高度相似,很多消费者默认它是医院出品,甚至被称为“医学护肤品的天花板”。
但实际上,苏州协和药业早在1989年就已成立,品牌前身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与地方企业合资设立的联营厂,属于“协和医科体系”的一支。1991年,该公司便注册了“协和”商标,是第一批尝试“转化医学”路径,将医院院内制剂转为大众护肤品的国货企业之一。
也就是说,从时间线和注册来看,“协和”这个名字,他们用得名正言顺,或者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们确系源自协和。
然而,这场长期的品牌误解,也让苏州协和在社交媒体爆红的同时,被误会为“傍大牌”,甚至被冠以“假协和”的名号,数度陷入争议之中。
被误解的,是协和,也是苏式国货的沉默
这场海底捞生日会为什么会让网友震惊?
因为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被人误认为是“巨头代工厂”的品牌,居然是个“苏州人开的老厂”;一个月销量50万瓶的网红产品,原来连广告都不怎么打;而那个被误认了无数次的“协和”,创始人竟然是个沉默的物理老师。
换句话说,这种错位,是消费者对品牌的预设,也是低调品牌在流量时代的风险。
过去,苏州协和药业的主要销售渠道是线下药房和便利店,他们讲究“功效验证”“临床配方”,不追求包装和噱头,在互联网时代甚至一度被边缘。但正是这样的“沉默”,在社交平台上形成一种模糊性,让消费者把它与“医院出品”划上等号。
而当品牌突然走红,误解也一并爆发。
效果是真的好,价格也是真的便宜
如果说名字饱受争议,那产品效果和性价比就是实打实的“打动人心”。
协和维E乳被称为“便宜大碗”的经典之作,不少用户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晒出使用反馈,最常出现的评价关键词就是“好吸收、不黏腻、保湿有感”。
这款乳液的主打成分是维生素E,配方虽然简单,但长期优化和迭代后,使用体验在同价位产品中属于天花板级别。更重要的是,它的售价常年维持在10~20元区间,对应的却是大品牌级别的功效感知。
很多人哪怕知道它不是“协和医院”出品,依然会坚持回购。
从误会中走出来,或许是一次“被动正名”
“假协和”的帽子,他们戴了很多年,也澄清了很多年,但这次海底捞的意外,让他们第一次以创始人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也让“苏州协和不是北京协和”这句话终于有了传播出口。
品牌是否该一开始就解释清楚?低调是否是一种风险?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
但这场由火锅引发的品牌热议,却提供了一个更有趣的观察维度:在流量时代,品牌无法永远低调。信息的碎片、认知的误差、名字的巧合,都可能成为一场舆论风暴的引信。
好在,这次的误会,终于有人认真听他们讲完了故事。
而那个在74岁生日这天还在海底捞吃火锅的老人,或许比任何KOL更清楚,什么叫做“品牌的长跑”。
2025-06-24 19:03:06
2025-06-24 16:46:02
2025-06-24 16:10:36
2025-05-26 09:31:18
2025-06-24 15: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