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当选韩国总统任期正式开始 李在明当选中韩关系会回暖吗李在明正式就任韩国总统之际,中韩关系迎来关键转折点。这位以“实用外交”为纲领的进步派领导人,正试图在修复对华关系与维系韩美同盟间寻找新平衡,而两国关系的回暖虽存机遇,却仍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
经济互惠奠定回暖基石
李在明将经贸合作视为中韩关系的压舱石。他在胜选后明确表示“中国是韩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并计划重启中韩自贸协定(FTA)第二阶段谈判,重点解决农产品市场准入和技术标准壁垒。这一决策基于严峻现实:2024年中韩贸易额达233万亿韩元(约1.2万亿人民币),占韩国出口总额的25.6%,其中半导体、新能源材料对华依赖度高达40%-75%。若产业链断裂,韩国制造业将遭受重创。为此,李在明推动三星、现代等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通过技术合作对冲美国贸易保护主义风险。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预测,若合作深化,2026年双边贸易额有望突破250万亿韩元。李在明当选韩国总统任期正式开始 李在明当选中韩关系会回暖吗
安全协作的破局尝试
在朝鲜半岛议题上,李在明展现出与尹锡悦政府截然不同的路径。他主张恢复韩朝军事热线,推进开城工业园重启,并直言“中国对半岛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这种务实认知源于战略考量:一方面,朝鲜2025年频繁导弹试射加剧安全焦虑;另一方面,美国特朗普政府要求韩国承担更多防务成本,迫使韩国寻求降低对美依赖。李在明试图以中国为支点撬动半岛僵局,既缓解安全压力,又避免激化与美矛盾。首尔大学教授金相贤指出,此举实为“通过中国平衡美国战略挤压的精密算计”。
价值观纠偏与民间融冰
针对尹锡悦时期“价值观外交”导致的意识形态对立,李在明采取三方面纠偏:
领土问题明确表态:驳斥前任涉台言论,强调“台湾问题与韩国无关”,被韩媒视为对华释放关键善意;
历史认知拨乱反正:承诺就日本殖民遗留问题坚持立场,避免慰安妇、强征劳工等争议事件冲击区域互信;
人文交流重启:计划年内恢复“中韩青年领袖计划”,推动济州岛-威海文化互设项目,以非政治互动消解反华舆论。这些举措直指尹锡悦政府遗留的民怨——其任内煽动“中国威胁论”导致对华负面情绪飙升至62%。李在明当选韩国总统任期正式开始 李在明当选中韩关系会回暖吗
三重枷锁制约回暖深度
尽管释放缓和信号,李在明的对华政策仍面临不可回避的制约:
韩美同盟的忠诚度测试贯穿始终。美国驻韩使馆已施压要求韩国“在台海问题上表态”,而特朗普政府7月初的钢铝关税最后通牒(税率或从25%升至50%)更成紧急挑战。韩国钢铁对美出口占比达13.1%,若谈判破裂将重创经济,迫使李在明在战略自主与经济现实间艰难取舍。
国内政治极化构成另一重障碍。保守派媒体将共同民主党标签化为“亲华势力”,任何对华示好都可能被曲解为“背叛”。同时,李在明需优先处理尹锡悦戒严事件追责、金建希特检法立法等国内议程,外交空间受制于内政消耗。
经济与安全的根本性矛盾亦难调和。韩国国防研究院报告显示,若对华半导体出口下降10%,韩国GDP将缩水0.8%;但加入美国“印太经济框架”可获230亿美元补贴。这种“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撕裂状态,注定其政策将在摇摆中寻找脆弱平衡。李在明当选韩国总统任期正式开始 李在明当选中韩关系会回暖吗
有限回暖中的东亚新棋局
当前中韩关系的缓和本质是利益驱动的有限回调。李在明政府不会颠覆韩美同盟根基,但将通过“分轨制”策略寻求突破:在成熟制程芯片、新能源领域深化对华合作,尖端技术则维持与美协调。这种务实路径若能成功,或将催生“亚洲中等强国联盟”雏形,推动东亚从“中美二元博弈”转向多极制衡。
然而回暖深度取决于三大节点:2025年7月中韩FTA谈判进展、9月韩美战略物资协定修订结果、2026年3月《朝核问题共同应对法案》国会表决。正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詹德斌所言:“李在明将外交从价值观悬崖拉回利益平原,但钢丝上的舞蹈才刚刚开始。” 中韩关系的解冻并非重回蜜月,而是在大国竞争冰层上凿开的一条务实航道——狭窄却必要。
猜你喜欢
2025-06-25 16:28:54
2025-06-25 16:09:07
2025-06-25 15:51:12
2025-06-25 15:21:07
2025-06-25 15: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