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防长现身青岛 上合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在青岛举行青岛的海风拂过会场,伊朗国防部长阿齐兹·纳西尔扎德的身影出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的现场。这是他在伊朗核设施遭美军空袭后的首次公开国际亮相,也是上合组织成立25年来,首次实现全部10个成员国防长齐聚一堂的历史性时刻。纳西尔扎德的出席不仅是个人的外交行动,更成为当前国际安全格局的风向标——就在抵华前48小时,伊朗议会刚通过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的法案,而此刻他站在青岛会场,传递出寻求东方力量支持的清晰信号。
多边舞台上的伊朗诉求
在与中方会谈中,纳西尔扎德直言:“伊朗近日遭受袭击,感谢中方对伊方正当立场的理解和支持。”他进一步呼吁中国“继续主持公道”,协助维护脆弱停火、缓和地区局势。这番表态直指数日前美军B2轰炸机对福尔多、纳坦兹等核设施的毁灭性打击——那场袭击不仅摧毁了伊朗的核能力基础设施,更严重动摇了全球核安全体系的信任根基。伊朗的诉求很明确:在西方主导的安全框架之外,寻找新的战略支点。伊朗防长现身青岛 上合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在青岛举行
上合组织的共同声音
作为东道主,中国国防部长董军的发言为会议定下基调。他犀利指出:“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已成为国际秩序最大乱源”,呼吁成员国在联合国和上合框架下加强协作,捍卫公平正义,维护全球战略稳定。这一立场得到多国响应——
俄罗斯防长别洛乌索夫强调深化两军合作“维护全球战略稳定”的必要性;
巴基斯坦防长阿西夫肯定中国“为防止冲突扩大发挥重要作用”;
首次以成员国身份参会的白俄罗斯防长赫列宁,更期待与中国共同续写“并肩战斗”的历史。
各国虽处境不同,却在“反对单边干预、倡导多边协商”上达成高度共识。伊朗防长现身青岛 上合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在青岛举行
组织韧性与战略价值
国防大学专家张弛点明此次会议的核心意义:在地区冲突频发之际,上合组织展现出作为“稳定之锚”的独特价值。这种韧性源于其三大基因:
结伴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聚焦共同安全挑战;
开放包容:打破西方军事集团排他性传统,10个成员国、2个观察员国、14个对话伙伴共同参与;
非传统安全优先:通过“和平使命”联演等机制深耕反恐合作,直击地区痛点。
当北约陷入“集体行动困境”,上合组织以务实姿态构建起覆盖全球半数人口的安全协作网络。
地缘棋局的重构信号
伊朗防长的青岛之行引发西方高度警觉。以色列媒体猜测,上合可能向伊朗提供“核保护伞”或先进防空技术。这种焦虑折射出更深层变局:伊朗防长现身青岛 上合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在青岛举行
技术自主:伊朗曾婉拒俄制S400系统导致防空脆弱,如今可能在上合框架重建联合防空体系;
规则重塑:针对美以将主权国家核设施列为打击目标的行为,上合声明直指其“破坏全球战略稳定”,倡导通过多边机制化解危机;
成本博弈:伊朗以低成本无人机消耗以色列高价拦截弹的战术,暴露了西方军事模式的效率困境,而上合倡导的集体安全提供更具可持续性的替代方案。
当纳西尔扎德在青岛与其他九国防长并肩而立时,这一幕超越了外交礼仪,成为国际秩序转型的生动隐喻。上合组织用“十国全席”证明:在霸权逻辑之外,一种基于互信、互利、平等的新安全范式正在生长。
正如青岛这座城市连接陆地与海洋的禀赋,此次会议架起了冲突与和解、单极与多极之间的桥梁。当伊朗寻求从东方获得战略支持,当俄罗斯呼吁守护全球稳定,当巴基斯坦点赞中国调解角色——这些声音共同宣告:国际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渴望,终将穿透霸权霸凌的迷雾。而青岛会场凝聚的“上海精神”,正在为动荡的世界锚定新的希望。
2025-07-19 16:51:05
2025-05-26 09:31:18
2025-07-19 14:01:39
2025-07-19 11:00:12
2025-07-18 16: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