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经济的网友应该都知道,近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正在发生调整,即由以前的外循环主导,转变成“内循环为主,构建内外双循环”的战略方针。从概念上来讲,内循环的重点是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
并且,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由以前的外部需求(对外贸易),转变成内部需要(消费),企业投资的最主要目标由以前的扩大产能、提供商品生产能力,转变成提升商品的科技含量、利润空间,给企业和员工带来更多的收益。
从理念上讲,经济内循环是通过激发和做大内需,弥补外部需求的疲弱和不足,减轻外部需求波动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冲击,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同时,内循环是通过国产替代,完善技术和产业供应链,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纠正很多网友的几个误区。比如,内循环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是一直都有的。当一个“后进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向经济发达国家追赶的时候,通常都是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大量的商品,但利润却非常低。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就业获得利润和资金,比如是要不断突破市场,甚至是不断占据国外市场。但这种低水平的竞争力是很难长期保持下去了,为了提升居民的收入,我们也必须要推进产业升级,向中高端迈进。
这实际上就是经济内循环的表现之一,即通过提升居民收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国内的消费增长,推动医疗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国内的需求和供给达成新的平衡。
其次,经济转向内循环,不代表就不重视外部循环。我们仍然重视引入外资,加强和国外先进企业的合作,加强学习和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我们还会继续推动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加强商品出口和进口等。
只是工作重心发生了微调,可能内循环模块的发展速度要更高一些。在继续注重外部循环的同时,将关注和优化居民的收费分配,尤其是二次收入分配,提升社保、依赖和相关福利保障,让居民“有钱花,敢花钱”。
经济转向内循环,外循环仍然照常发展,这就是“内循环为主,内外双循环”的发展方针。这点并非是我们独有的,当前很多西方国家也大体如此。以美国为例,其经济增长的70%以上都是由内需(消费)推动的。
美国官方对外公布的数据中,就业数据(或者是失业率),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指数等等都是重点。美国官方在大力引入外资,推动商品出口的同时,倡导制造业回归美国,改革医疗保障制度都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