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第一学历歧视到底难在哪 唯学校“出身论”的现象危害很大今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潘复生院士带来关于切实破除研究生招生就业过程中唯学校“出身论”的建议。
潘复生称,教育公平和就业平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在研究生招生和就业过程中又出现了唯学校“出身论”的现象,各个高校存在类型、特色方面的差异,但不应成为深造录取和求职就业的门槛,不能成为用人单位进行人才评价的标尺。在招生和就业过程中这种唯学校“出身论”的现象危害很大,亟待破除。
因此他建议:
一是健全完善相关法规政策,着重对招生歧视、就业歧视作出更加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制订更加明晰、更为严格的处罚性条款;
二是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健全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多元评价标准,消除学生档案、求职简历“第一学历”概念,破除对学校“出身”的显性和隐形限制条件;
三是加强督查检查,全面清理纠正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出台的唯学校“出身论”不合法、不合理规定及做法;对涉及违法的,坚决依法查处;消除第一学历歧视到底难在哪 唯学校“出身论”的现象危害很大
四是强化宣传引导。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率先垂范,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出身”选人用人导向,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教育部等多部门: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
此前,教育部针对网友提问“专升本(非成人高招专升本)毕业后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进行答复时强调: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于2022年5月实施,明确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用人单位不得设置妨碍职业学校毕业生平等就业、公平竞争的报考、录用、聘用条件。
国务院在2020年10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
同年11月,教育部再次重申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尤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23年11月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六成受访者呼吁破除求职中的“第一学历”限制。,破除“第一学历”歧视,除了扭转用人单位“唯名校”的用人导向,还要消除把教育、学校等级化管理、评价的做法,不能人为地把教育、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同时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严格执行培养标准,建立起基于能力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及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消除“学历泡沫”。消除第一学历歧视到底难在哪 唯学校“出身论”的现象危害很大
消除第一学历歧视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观念根深蒂固。很多用人单位和学校往往将第一学历作为筛选人才的重要标准,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种偏见往往源自于对学历的过度迷信,以及对其他能力和潜质的忽视。因此,要消除这种歧视,需要改变人们对学历的固有看法,认识到学历只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和潜力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制度惯性难以改变。现有的招聘和招生制度往往以学历为重要依据,这种制度惯性使得消除第一学历歧视变得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改革现有的制度,建立更加全面、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使得评价不再仅仅依赖于学历,而是能够综合考虑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潜能。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一些地区或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并不均衡,导致不同学历的人才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机会和资源并不相同。这种差异使得一些用人单位和学校更加倾向于选择第一学历较高的应聘者或学生,以确保其获得的教育质量相对较高。要消除这种歧视,需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促进教育公平,使得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
社会认可度难以统一。对于不同学历的人才,社会的认可度并不相同。一些人可能认为第一学历较低的人能力有限,难以胜任高要求的工作或学习任务。这种偏见导致一些用人单位和学校更倾向于选择第一学历较高的人才,以确保其社会声誉和利益。要消除这种歧视,需要加强对不同学历人才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和接纳度。
消除第一学历歧视的难度在于改变固有观念、改革制度惯性、促进教育公平以及统一社会认可度等多个方面。这需要政府、学校、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坚持。
以上就是本次分享的消除第一学历歧视到底难在哪 唯学校“出身论”的现象危害很大全部内容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2024-12-07 11:45:59
2024-12-07 10:12:10
2024-12-06 17:22:38
2024-12-06 17:12:28
2024-12-06 1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