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楚大鼎”记录要刷新了 武王墩主墓大鼎粗测口径超过88厘米

发布时间:2024-04-17 14:33:48    作者:xjh    来源:   


“楚大鼎”记录要刷新了 武王墩主墓大鼎粗测口径超过88厘米记者从国家文物局4月16日在淮南举行的“考古中国”重点项目“武王墩”进展工作会议上获悉,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武王墩主墓的一座大鼎,粗测规格超过88厘米,大于已知最大的李三孤堆出土的楚大鼎。

这是一个沉重的发现。要知道,楚大鼎却是著名的国宝级文物。

楚大鼎的标准名称是“铸造铜鼎”。它是战国青铜器,也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边境)展览的文物之一。1933年,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现属淮南市谢家集区)出土。经过考古实证,李三孤堆楚王墓是楚幽王,也就是楚国迁都寿春(今寿县)后的第二位楚王。“楚大鼎”记录要刷新了 武王墩主墓大鼎粗测口径超过88厘米

“楚大鼎”记录要刷新了 武王墩主墓大鼎粗测口径超过88厘米

鼎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青铜礼器,是统治阶级用来“明尊卑,不上下”的等级和权力的象征。

大鼎圆口、方唇、鼓腹、底、耳、三蹄足。腹部装饰突出的圆箍,箍上装饰羽翼图案,耳朵和颈部表面模具组合鸟头几何图案,足部根部高浮雕兽头图案。根据文物命名原则,鼎口平沿处刻有符文十二字的前两个字被称为“铸造者”,因此被称为“铸造者铜鼎”。关于“铸造者”,学术界有两种解释。一是邀请其他王子的工匠,表明战国时期工匠的身份相对自由;第二,管理工匠的低级官员。

铸造铜鼎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是众多楚器中最宏伟、最大的。鼎通高113厘米,规格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围284厘米。它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种黄铜烹饪器,重约400公斤。它也是春秋时期最大、最重的黄铜圆鼎。它在外观上处处追求力量与势头的融合,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安徽博物院记载,1958年,毛主席参观了安徽博物馆,仔细观察了鼎,询问了鼎的起源。他还低头看了看鼎的内部,幽默地说:“里面可以煮牛。”。

楚大鼎的名声,也源于它所承载的寓意。在鼎的前整根和左腹下表面,刻着“安邦”二字。

安徽博物院副院长卞坚告诉记者:“在楚大鼎锻造阶段,楚国已经从一个主宰一段时间的大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弩,但楚大鼎上的‘安邦’一词仍然反映了楚国的雄心壮志和愿景。”。“楚大鼎”记录要刷新了 武王墩主墓大鼎粗测口径超过88厘米

“楚大鼎”记录要刷新了 武王墩主墓大鼎粗测口径超过88厘米

楚大鼎来自楚幽王墓,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确定的楚国君主陵墓——寿县李三孤堆。20世纪30年代,经过三次盗 窃,出土了4000多件文物,其中许多在全国乃至海外。楚大鼎也一路流离失所。最后,他于1952年在合肥定居。

2014年12月13日,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在日本侵略者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立的“国家公祭鼎”以楚大鼎为原型,以相同比例进行放大和锻造。

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武王墩墓,已经宣布是楚国最大、最高、最复杂的大型高等级陵墓,经过科学发掘,为东汉末期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的研究和楚国东迁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系统的考古资料。这座古墓考古发掘的重要成果是上述规格超过88厘米的大鼎。

然而,由考古发掘团队领导的宫希成研究员告诉记者,由于鼎体较大,尚未出土。通过探口粗略测量其规格,已达88cm,超过现在的铸造大鼎(87cm)。

看来楚大鼎的记录要更新了!而且放在安徽博物院的铸客大鼎,也许以后只能叫“楚二鼎”。


猜你喜欢

“楚大鼎”记录要刷新了 武王墩主墓大鼎粗测口径超过88厘米

菲总统:军人南海丧命就请美军介入 菲律宾近期频繁插手南中国海争端

东郊到家:微光成炬 筑梦童年

推荐阅读
近日,昊博江苏认证有限公司(简称“昊博认证”)获得CNAS认可,编号为C326-M,这是常州认证机构首家获得CNAS认可的认证机构,标志着昊博认证的管理体系、技术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

2024-12-14 14:10:06

科耐美:科技引领,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典范在科技浪潮的前沿,科耐美集团脱颖而出,凭借超分子渗透技术、纳米包裹透皮技术及原料保鲜技术等核心科技的突破,实现产业化发展,构建起独有的“研、学、产”三维一体创新模...

2024-12-14 12:03:10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张光张光,男,1983年,丽水青田人,现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一级(高级)技师、丽水市首届绿谷工匠、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青田县石雕行业协会理事、青田县第十一届政协委...

2024-12-13 17:48:07

“我们的目标就是能够制备出老百姓都能买得起的细胞治疗产品。”这是贵州医科大学组织工程与干细胞实验中心肿瘤免疫治疗团队“细胞创新联盟”成立之初的愿景,也是他们过去十六年来坚持的事。回忆一路走来的艰辛,项...

2024-12-13 11:41:10

沈燕来自安徽宣城,每次穿行过大山,一条条深长隧道总让她萌生出一个想法——“如果能有一种材料点亮昏暗的隧道,既能够自我清洁,又能在黑暗中发光,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这位“00后”姑娘是贵州大学北阿拉巴马...

2024-12-13 11: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