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建设需要钱,我想趁我还在世,将一百万元存款交给组织。”今年年初,看到甘肃抗震救灾的新闻后,97岁的上海离休干部郝家润写了这样一封信,交给了上海警备区虹口第六离职干部休养所。
今年七一前夕,郝家润正式将这笔特殊党费交给了干休所。对此,他很淡然:“是党把我养大的,不仅管我吃穿住,管我看病就医,还给我发工资,我到这个岁数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把这些钱回馈给组织和国家,我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墙壁泛黄、一桌两椅、被褥衣服缝满补丁……从虹口的繁华闹市拐进郝家润的家中,岁月好像定格在数十年前。只有屋内的老照片和纪念章提示着,这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
郝家润出生在山东蓬莱,14岁参加革命工作,16岁入党,从参军到离休,他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参加了大大小小多场战役。
初到胶东抗日根据地,在蓬东县委学习班上,他接触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等著作。他说:“对党的宗旨有了初步了解,学到了一些敌后进行群众工作的经验,了解了一些抗战形势后,心中亮堂了许多。”
他记得,艰难岁月中,党组织给予了他们这些“小毛头”的特殊关爱。“根据地生活艰苦,红苕、稀饭这些好东西,老同志都让给我们吃。冬天他们身上穿的都是单衣服,厚一点的都给我们穿。晚上老同志睡在透风的地方,我们睡在不透风的地方……”
“住旧房子、用旧家具、穿旧衣服”,“一个搪瓷缸、一口皮箱,能用40多年”,“客厅现在也没装上空调”,“毛巾上都是洞,五块钱买两条新的也舍不得”……平日照看郝家润的保姆张阿姨感慨,这是位“跟不上时代的老爷子”。
郝家润的这种简朴甚至近乎“清贫”的生活习惯,或许养成于战争年代的艰苦环境,也或许源于解放后他十多年的援藏经历。初到西藏时,那里气候和环境恶劣,物资供给极为不便,生活条件格外苛刻,缺衣少食是常有的事儿。
“一日三餐管饱就行、身上衣服能穿就行、床铺被褥能睡就行。”郝家润时刻把勤俭节约挂在嘴边,也要求子女养成“一切从简”的习惯。
最近,干休所营院内的工作人员们正在围绕勤俭建军主题开展专题活动,郝家润屡屡被大家提及——他会把药品盒拆开铺平用来写备忘录,工作人员上门寻访留下的白纸他也要送还,随手打开没喝完的矿泉水要被二次利用,他自己看完的报纸要给儿子带走再学习……
多年来,郝家润夫妻一直是干休所内的“模范好老伴”,留下了不少美谈。离休后,他和老伴多次捐款,救灾扶贫,还资助了3位困难儿童,孩子们常常给爷爷奶奶写信汇报学业。郝家润翻开信纸说:“这个住在三林的孩子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写信告诉我们他的学习成绩。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我和老伴打心底高兴。”
这位在生活上“跟不上时代”的老人,在思想上却紧跟前沿。多年来,《参考消息》《解放日报》等报刊总在他案头,一盏清茶、一份报纸,配上老式的台灯,他一坐就是很久。他看过的报刊书籍上,留下了不少红蓝划线,旧笔记本里也密密麻麻写满了读书笔记。
十多年前,郝家润夫妻俩就自行联系办妥了遗体捐献的事宜。2016年,老伴去世,郝家润为老伴办好了遗体捐献,自己也做好了捐献准备。“我们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如果遗体还能对社会有用,就最后再回馈社会一下。”这位党龄81岁的老党员总说:“我入党年数很长,贡献不多,还要努力。”
2024-12-20 17:06:08
2024-12-20 15:36:14
2024-12-20 11:24:07
2024-12-20 09:57:11
2024-12-20 09: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