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准到智慧: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实现路径分析
课题名称:新文科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课题编号:JXJG—21—46—5 赖芸芳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覆盖面非常的广,里面内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高校教师一旦利用好这些思政元素,通过教学设计和课程思政的建设可以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和思想进行很好的引领。高校教师为了实现中国现代文学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必须做到精准和智慧思政相结合。首先,精准思政是要实现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大学生思政教育目标相契合,其次,智慧思政是要求高校及其教师通过构建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思政体系,以达到智慧思政的教育目的。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课程思政强调高校及教师在传递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学生思想和价值层面的引领与启发,让学生对外界有正确的认识。换言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求知,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既要求知,又要求真。就中国现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言,高校教师要主要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着手。然而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很难实现,渐渐地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也会忽略学生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原因表现为多方面。首先是当代大学生对历史的发生及其发展并不熟悉,因此在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很难提升到情感层面。其次是由于课程本身的复杂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最大程度保证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实现,却无法同时兼顾学生能力和情感目标。最后,学生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情感目标是无法量化的,是需要长期沉淀和不断发展的。也正是因为这项教学目标无法直接在课程评价上体现出来,因此久而久之会被教师忽略。
1.中国现代文学课中的思政元素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开设的一项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语言教育专业课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在育人方面,尤其是学生思想价值和道德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又慢慢地凸显出来。一些高校及其教师在该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与此同时,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的现代革命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中国现代革命史是无数个革命烈士和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奋勇牺牲、艰难探索出来的历史。高校及其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加强课程的思政建设,为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保驾护航。
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有效的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文学在表现审美的过程中会使人们的意识形态相互渗透和感染。因此,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感悟,以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接受中国现代文学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价值引领。现代文学课程的育人目标和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大体是一致的。不同于过去,当今大学生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他们既享受着充裕的物质条件和前所未有的精神文明,但也面临着外界带来的多种诱惑和挑战。随着互联网的渗透和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逐渐趋向于功利化。现代大学生和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部分年轻人的精神世界过于苍白,人生目标变得非常的迷茫。由于大学生是年轻一代的主要群体,更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健康的精神风貌和正确的物质观、人生观、世界观是现代高校及其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自五四运动开始,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经数十载,其间涵盖了中国的救亡和启蒙,无数的革命烈士和知识分子加入了这场民族救亡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他们不断探讨人类生存的意义,传统和现代文化之间的碰撞,个人乃至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探索过程中,他们有过困惑,有过焦虑,但是正是在这种困惑和焦虑中,不断思考,不断前进,不断超越。他们的奋斗和追求超越世俗,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宝贵的基础,对当今乃至以后的青年人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透过现代文学,当代青年人和大学生可以从人生和生命的角度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换言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育和学习,不仅仅是让大学生和年轻人简单地了解一段过去和历史,而是在了解和鉴赏不同年代的人物、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分析人物的特点,事件产生的原因和经过,对人物和世界有着更加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引发大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有着更加深刻的感悟,这一过程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现代文学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启迪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精准思政和智慧思政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2.1精准思政的目标和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契合
和古代文学不同的是现代文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现代性,研究内容表现为中国化。正是由于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以上特点,使得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独特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要想实现民族复兴,首先就是要做到文化复兴,而文化复兴的前提则是树人。从本质上来说,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和中国现代文学立人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现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情感目标表现为,首先是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文史观,对中国文学史上的各种现象有着正确的认识;其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感悟,能够感知文学艺术的美;最后是培养学生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使学生具有爱国情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课程思政和现代文学课程在情感目标的实现上都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课堂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就现代文学课程而言,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和审美方式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文学艺术的魅力在于能够改善人性,把人类生活提高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能够促使人们实现其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因此,文学教育是以一种无声的、潜在的、感性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发现美、热爱美、求真向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倾听、感悟文学作品的方式,从而实现情感的熏陶,进入更高一层的精神境界。
2.2智慧思政助力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思政体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智慧教育的理念呼之欲出。智慧是具有价值指向的实践活动,指向人类良好的、明智的生存方式。因此,智慧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应是实实践能力的培养。尽管近年来各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不断转变,但是社会上对于人才的教育质量的要求却在逐年递增,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的品质,关注人才的个性发展和智慧培养。因此,在智慧教育的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应充分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该门学科的教学体系当中。任课教师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应有准确的认识,精准的把握文学作品内的政治和文化素养,从而为大学生构建一个相对理想的课程思政的智慧课堂。例如现代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老师在向学生介绍现代文学革命主将鲁迅的作品“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时,更应该充分挖掘其背后“我以我血荐轩”的爱国情怀。正如艾青描述的那样“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鲁迅的爱国思想和他的战斗精神本质上并不冲突,深刻的批判精神正是来源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狂飙突进的五四年代,郭沫若的爱国情怀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诗集《女神》一直延续到话剧《屈原》。上世纪30年代,矛盾成为了左翼文学的重镇,其主要原因在于矛盾满怀革命热诚,参与了大量的革命工作,对文学和革命都有着重要的现实贡献。因此,教师在讲授现代文学作品时,通过对以上实例的生动讲解和分析,不仅可以诠释诗人、作家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可以将这种情怀深刻的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真正发挥文学作品的思政影响作用。
智慧课堂是通过师生智慧互动的方式产生的,在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中,彼此增长了智慧。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智慧课堂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助产士和引导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和讲台的圣人,而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科学技术实现课堂的智能化。将静态的课堂转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
3.智慧教育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改革
3.1整合课程资源,体现育人价值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对该门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利用和整合。例如课程中反映社会背景的教学内容,由于很大一部分和现在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有很大差距,因此他们很难理解作品内容。例如鲁迅的杂文,因为大多数是针对社会现象和文艺思想的论战而发表的主张,因此具有明显的针砭时弊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立足教学实际,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生活去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以更加真实的体验来追溯历史、体会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从而反思当前。另外,不同的教材对课程内容的安排顺序上会有所不同,有些教材会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的进行内容规划。而有部分教材则是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来设计内容,教师在选择教材及设计教案时。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3.2转变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应积极转变教学方法,枯燥、生涩的课堂是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思考教学方法的变革,注重思政教育形式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教授曹禺的《雷雨》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对作品去揣摩作品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人物的心理。对于一些有争议的简介则可以采取辩论的方式,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真实的表达各自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又让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得到进一步交流与提高。
3.3借助信息技术,提升育人效果
科技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通过转变认识,积极提升自我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利用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教学效果。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采取案例式、讨论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还应借助各种网络教学平台、社交平台、投影设备、音频资源等辅助教学,争取将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融入到课堂教学。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然而智育为本德育为先,由此可见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和价值观方面的培育至关重要。然而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思政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策略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内容中,高校及教师应充分重视思政元素的开发,在每一堂课程中实现精准思政和智慧思政。教师要充分掌握课程与精准、智慧思政之间的契合点,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中国现代文学的智慧课堂。(作者:赖芸芳,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24-11-26 02:12:10
2024-11-25 22:00:06
2024-11-25 18:51:08
2024-11-25 18:10:02
2024-11-25 17:48:07